淺談那些中國方言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朱思思
馬鈴薯、薯仔、土豆、洋芋,哪個說法是對的呢?
答案是以上皆是,因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馬鈴薯」(potato)是統稱;而「薯仔」是香港、廣東等粵方言地區慣用的稱呼;「土豆」則是東北一帶等使用官話方言地區的流行稱呼;而「洋芋」的叫法常見於台灣地區,在吳、湘方言中也是常用叫法。關於「馬鈴薯」稱呼不止於此,有興趣的同學可参考項夢冰、周焊培〈漢語方言裏的馬鈴薯〉等文章,今期先帶大家了解一下甚麼是「方言」。
方言,以字面而言就是「地方使用的語言」,據《漢語大詞典》中「方言」詞條解釋:「語言的地方變體。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話」。「方言」可以說是相對於「標準語」,同時又是集中在一個地區發展成具特徵的「通行語言」,如王維〈早入榮陽界》詩言:「人見風俗,入境闻方言」。
十大地方通行語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同時有着悠久歷史,故而發展出不下數百種方言,有的隨着時間而消失,有的則合而為一,發展成更趨成熟的語系。時至今日,各種方言仍不斷地在發展、變化。早在1900年,學者章炳麟於《書》提出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區;後有不少學者提出「七分」的說法,長時間為方言學界普遍接受。就官方而言,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除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外,也依此說,將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閩方言。但如上文所言,語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故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中(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方言、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
普通話VS方言
說到方言之間的差異,一般體現於詞彙、語法(如語序)、句式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前文提及的「馬鈴薯」,就是方言詞彙使用差異的典型例子之一。諸如此類,常在生活中引起不少的趣事,例如「土豆」在東北地區是馬鈴薯,但在台灣或福建等地區,因「土豆」和「花生」在閩方言的發音類似(近似粵音「拖逗」),所以有時「土豆」在當地指的其實是花生。
不過方言皆源自共同的母語——古代漢語,因地理、歷史、社會等種種因素而漸漸有異,可謂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詞彙、語法方面彼此都存在一定的對應規律。
小總結
每種方言均承載着特別的歷史、文化等內涵,繼而組成博大精深的漢語言系統,這是決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雅俗之別,卻無優劣、高低之分。如今隨着時代發展,人口流動更勝從前,即使不必到訪當地,也能在生活周邊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講着不同的方言,對此我們應予以尊重、珍視每一種不同的方言。
(本文曾於2020年12月11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悅讀語文 #方言 #土豆 #馬鈴薯 #薯仔 #洋芋 #土豆仁湯 #牛奶煮花生 #七大方言 #十大方言
中國方言 差異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粵語是我們的故鄉 一個被攻打中的故鄉】
香港網民發現,教育局向全港小學派發的多份普通話課程資料中,有文章竟然說「粵語不是香港人的母語」,引起網民極大反應,因為粵語是香港人的母語,應是類似太陽從東方升起一樣的共識。
該篇文章題為《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作者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榮譽專業顧問宋欣橋。宋欣橋其實是畢業於北京大學,主修中文系「漢語專業」。文章稱,普教中(在香港用普通話教授中文)會引起爭議,是因為大家對「母語」、「中文」、「普通話」、「粵語」等概念「缺乏準確理解」。
宋欣橋的文旨在於要解構「母語」這個概念。宋欣橋認為,香港人主要民族構成是漢族,所以漢族的母語必然是漢語,而廣東話/粵語只是漢語的一種方言,所以宋欣橋認為,「香港人以粵語為母語」並不準確,最精準的表述方法是:香港人的母語是漢語。反過來說,文章隱而不發的結論則為網民大吵特鬧的:粵語並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這裡可以看見的,是帝國對屬地的政治再教育,是對語文或廣義教育的再政治化。這篇文的意思是,粵語並不是一種專屬於「香港人」的孤立語言,而是屬於中國的一部份,屬於漢語的一支,因此汝等不應抵抗普通話教育,亦不應反對普教中。在中國的政治世界中,普教中和粵語都是漢語,主張教師不應在潛意識中覺得普通話是一種「外語教育」。
和中國人內在世界不一樣的異民
文章當然是為普教中鳴鼓開路,但它最細緻的地方,是試圖消解「粵語是母語」這命題,消解「母語」這個概念。但問題是,即使視粵語為一種方言,那又為甚麼不可以是母語?香港人的母語和「國語」,如果是一種方言,而非中國奉為正朔的漢語,則隱含著中港實質上有差距的事實。而這是中國官方極力希望「修正」的。在羅馬帝國之下,法蘭西地區的人講法語,德意地區的人講德語,長此下去會怎樣發展,可想而知。
按照一般的常識,一個人一出生由父母傳授的,他第一種用來思考和溝通的,就是母語。在香港,大部份人的母語,構成他的世界的語言,是粵語,一種與普通話有系統性相異的語言,這就造成了一班「天生」與中國人語言和內在世界都不一樣的異民。
這種差異甚至比起台灣要大。雖然台灣有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政治認同亦與中國人大異其趣,但畢竟大多數人(特別是新一代)說的「國語」,說穿了是同一種語言。因此即使香港已經被回歸,國籍變了中國人,甚至他們的政治認同都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他們的母語是粵語,天然地迴異於中國人,在香港人和帝國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牆壁,這道牆壁造成香港人懷有異心,「人心遲遲不回歸」,這是中國上下的共識。
宋欣橋這篇文章,是一張帝國通函。對帝國主義的中國來說,不會容忍香港人生來就有一道抵抗中國的語言屏障,如此香港就擁有了史達林所定義的「民族」條件。他說:「民族是什麼呢?民族首先是一個共同體,是由人們組成的確定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不是種族的,也不是部落的,……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著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只是看哪一方拿著槍罷了
如果從這個社會主義視野下的民族觀去看,就可以反過來對中國對港政策清楚了解,包括已發生的和將發生的。在史達林的早期定義下,民族就是「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和心理」,所以中國的對港政策,最大目標是為了拆除香港可能成為一個民族的條件。
共同語言,用普教中、貶抑粵語和母語是普通話的人口輸入來摧毀;共同地域,則用大灣區(鼓勵香港人向內陸移民,離開香港)、各種建基增加中國人在香港的數量來達成;共同經濟,則早自2003年的CEPA以來,已經融合;至於共同心理,大抵是用各種文化產品(影視、Apps、用詞、交易機制),以及吸納香港的文化人材,例如電影人、文化人來進行心理融合。
拿著史達林的論文,就好像戴了眼鏡,對於中國在香港的統治,突然就清楚了。基本上中國在這裡的政策,沒有一項離開這個藍圖。包括這些教育政策的倡議和執行,經濟文化政策,甚至看來中性的基建交通,全部都是執行一場隱性的、針對香港人的民族清洗。
其實類似的「網民發現」,在幾年前已經發生過。當年網民又發現教育局的網頁中,出現一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遭民間狂轟,最後教育局道歉。所以母語,語言,方言這些概念,說到底並不是事情的深層。在這方面,我也是唯政治論者。所謂方言還是語言,是「一種語言」還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只是看哪一方拿著槍罷了。
羅馬尼亞旅法文學家蕭沆(Emile Cioran)說:「我們的祖國並不是我們所住的國家,而是語言。請別弄錯,我們的母語才是真正的故鄉。」希特拉從反面說出了語言的民族性:「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先從他們的學校裡下手。」當你在說粵語,或者台語,或者藏語,維吾爾語,即使你心裡確實擁護中國政權,但實際上你也是一個民族論者。
很多人覺得維護香港獨特文化,與政治港獨不同,中間有迴旋空間。但實際上兩者都是殺頭的買賣。說粵語,就是隱性港獨。中國現在是這樣看的,政治現實是如此,我們也不妨這樣看,要用民族的心態來看自己使用粵語這種行為。
中國方言 差異 在 中国大陆七种官话方言对比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国 的 方言 Chinese Dialects. Learn Chinese With Dolores•1.6K views · 5:38 ... 江苏的三大 方言 区,中原江淮和吴语,长江南北 差异 明显. 信息传播者•6.3K ... ... <看更多>
中國方言 差異 在 Chinese languages and dialects comparison 中國方言對比 的推薦與評價
Which one of them you like the most? and why? China has many languages, dialects and accents. This video shows 5 of them. 0:00 Northern Mandarin, ... ... <看更多>
中國方言 差異 在 Re: [問題] 普通話四川話他們之間如何聽得懂阿- 看板Cross_Life 的推薦與評價
話說當年秦始皇統一全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
為后世所有的歷朝歷代以及周邊國家地區帶來了最基本的交流載體: 文字
中共建國后,在原民國基礎上,更大力度的推廣普通話
主要是為了減少區域間交流的障礙,至少在大陸土地上,使用普通話是基本可以無障礙交流的
使用普通話已經是幾乎所有大陸人最基本的能力。
但是受使用環境、教育水平、周邊環境及特殊場合的影響,會有另外一種語言的存在,那就是方言。
同期存在的就是另外一個語言,我們內部一般簡稱方言。
盡管方言有千萬種,但是幾乎所有的方言都可以使用標準的漢字來進行交流,這個也得益于當年的秦始皇
接下來談方言。
方言相互之間的差異還是蠻大的,如果不通過文字,僅僅通過講話交流,相互之間的理解程度還是很低的。
樓上有樓主提到相互之間的能理解的比例,不知是否有過調研統計。
我從個人的實際情況給個說明。
本人祖籍湖南,出生于湖北黃岡,在湖北東北部,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一帶,本地方言按目前的劃分來說,不屬于西南官話,也不知是否屬于江淮官話,畢竟這方面也沒有官方的說法。
我們本地的發音基本同安徽相近,但與行政區劃同屬湖北的鄰近區域武漢市卻發音相差巨大,完全陌生互不熟悉對方方言的情況下,幾乎無法交流,我大約可以聽懂30%左右的武漢話
因為后來在武漢呆了很多年,對武漢話才基本可以聽懂95%以上以及講一些基本的武漢方言。
我也去過大陸較多地方省份,站在華中地區(湖北東北部)人的整體感覺是:
一般北方省份方言與普通話基本類似,交流幾乎完全無障礙,但存在較多兒化音,需要熟悉。
東部上海方言幾乎聽不懂,個人感覺1-2%吧
江浙福建沿海一帶,完完全全聽不懂,我大學室友寧波人,和家里打電話,我們一直以為他是講火星語~~~,
另外江浙福建一帶不同區域方言差異巨大,有話說隔一個村一種方言的,所以內部之間地區差異也十分巨大。
河北、河南等地方言能聽懂80%-90%吧
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如武漢、荊州、宜昌等地,武漢地區大約聽懂40-50%,荊州宜昌等地大約可以聽懂60%左右,當然由于在武漢呆了很多年,現在可以聽懂90%以上了
巴蜀地區,四川重慶,漢人區講話可以聽懂70-80%左右,當然巴蜀有很多很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兒化音或者疊音,除此交流可能有些困難,但是基本不影響交流。
云南貴州地區,漢人區的話,和把書差不多,60-70%左右
廣東廣西兩廣地區,幾乎無法用方言交流,或者說完全聽不懂。
至于涉及少數民族聚集 的地方,就完全看各民族方言了,如藏語、維語等完全聽不懂
有些民族如土家族白族等,方言這當地漢語方言差異不大。
接下來說一下目前大陸地區方言的一個變化趨勢吧。
1、由于內部各省市交流日益頻繁,口音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很多傳統的方言發音也隨著老一代的離世而漸漸消亡。
2、目前的方言發音也大都逐步趨于靠近普通話的發音,只是在音調上可能有所不同。
3、伴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方言的衰弱也成大勢。目前不少地區也開始在一些地方性的電臺或者節目上有方言的節目,我所知道的比如說重慶、四川、武漢、內蒙,等,會有專門的方言電視頻道或者節目,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部分影響力。
其他方言或者語言(這里說方言估計會有很多人不樂意),如粵語,吳語等,在全國經濟文化發展統一一盤棋的大勢下,也都逐步式微。
4、未來方言可能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進行保留。
再談一下普通話使用頻率吧。
一般而言,人員流動越是頻繁、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使用普通話的頻率也越高。
例如在深圳,你幾乎聽不到公共場合講方言而不講普通話的情況
同一個區域,比如說在武漢三鎮,在漢口很少聽到人講普通話,而在武昌則很少聽到人將武漢話。這個和外來人口的比例有一定關系。
最后是科普時間,普通話 和 漢語方言,來源:維基百科
============================================================================
一、普通話: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認定的現代標準漢語[2]。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與漢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官話方言區最為類似,“普通話”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于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標準化漢語,稱為中華民國國語。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后,被采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中文的主要參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3][4]。“普通話”的稱呼后來也使用于港澳地區,中華民國則繼續使用“國語”稱呼,在海外華人地區則稱為“標準華語”。當前“國語”一詞在中國大陸主要是在網絡中使用,影視節目中多以“國語版”指代現代標準漢語版本的電影、動畫作品。
二、漢語方言:
在漢語/漢語族中,各地方存在著口語性差距極大的語言變體,稱為漢語變體(英語:varieties of Chinese)。中國出于政治因素,把這些變體統稱為漢語方言。
漢語的差異化程度隨地域而別。在官話區內,往往相距數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強溝通;而在華南地區,有著“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些地方的差異程度就連同城居民也無法溝通的程度。不過在書寫上除了部分用詞之外,漢語的書面語卻十分統一:在古代有產生于漢語分化前的文言文,現代則有以官話為基礎產生并制定的白話文。
“漢語方言”被認為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因為雖稱為“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比歐洲諸語之間的差異更大,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比一些歐洲語言間的差異要大(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的劃分,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語言,即漢語族下的諸語言。
漢語方言的劃分主要是以“對古代漢語的繼承關系”來劃分的。若以聽感為準,比如閩語內部及吳語內部的各個次方言之間都無法完全通話,但由于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詞匯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視為閩語或吳語。若依“方言”的字面意義“地方的語言”依地域劃分,則福建省(閩)內居民并非都使用閩語,亦有客、吳兩語的使用者;同時,閩語不只通行于福建,也通行于海南、臺灣、浙江南部,并隨著移民擴展到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另外,由于與漢語語系的嚴格對應,有些漢學家(如美國漢學家白保羅)甚至將白語(中國白族的民族語言)也視為漢語的一種方言。[1]由于學術界一般肯定白語與漢語的分裂是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更因為白族不是漢族,不適用于如此“具有鮮明漢民族特色”的語謂體系,因此這種將白語納入漢語方言的說法無法獲普遍認同。
關于方言的分類,有較大爭議,一般的分類方法大體有以下幾種:
主要方言(語言)
閩語
超過五千年歷史的閩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廣東東部及西南部、海南、浙江東南部、中華民國臺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文萊、日本等亞洲國家當中是最多華人使用的漢語方言,有著東亞、東南亞第一大漢語方言之美譽。
由于閩語的內部分歧最廣,通常分為:
閩南語(以泉漳片之廈門話與臺灣話為代表;潮汕話均屬于閩南語系分支)
閩北語(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東語(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中語
莆仙語
瓊雷話: 海南話和雷州話屬于瓊文區。
上古漢語之閩語語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閩東語和閩南語。閩語的主要語音特征包括:古濁聲母多數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知"組讀同"端"組;部分的"匣"母讀同"群"母;輕重唇不分(沒有f-、v-等聲母);連讀變調較為發達,部分地區有其他連讀變音現象;文白異讀非常豐富,文讀與白讀有體系性的差別。閩語受到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漢語音韻的反復多次重疊。其中閩語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現代語言體系。至今閩語的人口大約為漢語人口總數的4.5%,全球使用閩語人口高達一億多人。
粵語
粵語,或稱廣東話、白話,以廣州話(廣州西關口音)最具影響力,并作為標準粵語的基礎語音。粵語主要分布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北美的主要華人(包括越南的山由族和艾族之?家人)社區。相比普通話的4聲,標準粵語共9聲,當中6個為平、上、去聲,余下3聲為入聲。入聲發音以[-p?]、[-t?]、[-k?]三個短促輔音結尾。
粵語是保留中古漢語韻尾較好的漢語方言之一,包含[-p?]、[-t?]、[-k?]、[-m]、[-n]、[-?]六種輔音韻尾,與《廣韻》等唐宋時期的中古漢語韻書相對照,其韻尾系統最符合。廣州話和香港話只有非常微小的差異,主要是香港人的懶音與香港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所致,還有因應兩地分治而出現詞匯差異,但使用兩地方言的人一般可以無障礙溝通。與標準粵語差異較大的一個主要的分支是五邑地區(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使用的方言,只會廣州話的人一般只能聽懂六七成的五邑話。與標準粵語差異最大的是廣西東南部的"勾漏粵語",有十個聲調,有[?]、[?]兩괊蚇B音聲母,與其他粵語區的方言通話困難程度相對較大。只會廣州話的人在沒有接觸過勾漏粵語的情況下,需要集中注意力很努力地聽辯才能聽懂玉林話的大體談話內容。
粵語在香港政府和海內外學術界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語音標準化工作和標準語音審音配字工作。Unicode官方的Unihan數據庫[9]中,共有漢字兩萬多個標注了粵語拼音。
目前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約為1.2億人,使用地區非常廣泛,跟現代標準漢語(國語或普通話)與上古漢語閩語同為北美、澳洲和大部分東南亞海外華人社區中的通用語。粵語不僅限于漢族使用,中國部分的京族、一部分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媒體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吳語
吳語,或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主要在江蘇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絕大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在香港、臺灣以及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也有分布,使用人數約占漢語總人口的8.4%。
吳語之下可分為太湖片、臺州片、溫州片、金衢片、上麗片、宣州片六片。各片之間除太湖片與臺州片有一定互通度之外,基本上難以通話。
太湖片分布在蘇南、上海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一線以北,是吳語使用人口最為眾多的一支,占吳語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太湖片、宣州片與官話接壤,受官話的影響較深;其余四片保留了較多吳語自身的特色。
吳語的主要語音特點為:
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分,其中全濁聲母一般讀作濁音,如大多數地點古端透定三紐讀/t/、/t?/、/d/。響音有帶前喉塞與不帶的對立。
大多數地點三個古鼻音韻尾合并為一個?(或??、n),三個古塞音韻尾也合并為一個?。不少地方古復元音韻單元音化,古鼻尾韻變為鼻化元音,甚至不帶鼻音。
響音可自成音節。
聲調按清濁分為陰陽兩組,一般有七到八個單字調,具體地點的調值數目多寡不均,從四調(滸山)、五調(上海)、六調(永康)、七調(杭州)、八調(溫州)、九調(嘉興)到十二調(吳江)都有。蘇州與嘉興交界地帶,陰調有隨送氣與否進一步分化的現象,故而單字調可能多于八個。
詞內及跨詞的連調發達。
太湖片文白異讀比較豐富。日紐文讀同船紐,微紐文讀同奉紐。
部分吳語能分尖團。分尖團的地區,在調音部位上,有些是團音為齦顎音而尖音更前(如太湖片蘇州、無錫等地、金衢片中北部),有些是尖音為齦?音而團音更后(如臺州片、上山片常山、江山、玉山、廣豐等地)。
客語
客語(亦稱客家話、客家語、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話)以梅縣話為代表。作為現時的一種南方方言,客家話是在唐宋變革時期北方移民南下的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較多中古漢語的特點。各地客家話中的入聲韻,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中古漢語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韻尾。客家話也是海外華人(包括越南艾族)社區使用較多的漢語方言之一。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漢語總人口的3%。(附錄:客家人物列表)
主要分布于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湖南東南部、四川等地及香港新界北部、臺灣西北部、南部六堆地區、東部花東縱谷一帶,客家話不僅限于漢族使用,畬族語言中的畬話也被認為屬于客語的一種方言。
湘語
湘語,或稱湘方言、湖南話、老湖廣話,主要在湖南省內大部分地區使用,廣西和貴州境內也有少量分布。湘語通常被分為老湘語和新湘語兩類:老湘語保留了較多古代楚語的特色,與官話等周邊方言差別巨大;新湘語則受到周邊的贛語和西南官話影響較大,但與贛語和西南官話皆不能互相通話(除去湖南省西部某些城鎮的混合方言)。由于現代普通話的強勢影響,新湘語(如長沙方言)內部又出現了新、老之分,如新派長沙話和老派長沙話之別。湘語以長沙(新)及雙峰(老)為代表點,使用者約占漢語總人口的5%。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湘語的語音的普
遍特點為:古濁聲母今讀不送氣清音,沒有平翹舌或前后鼻音的區別,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長沙話、湘潭話、岳陽話、益陽話等均屬于新湘語。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話,邵陽話等,其中湘鄉話分布在湘鄉、雙峰、婁底、漣源四縣市,發音相近。
贛語
贛語,或稱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一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6%。贛語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南昌話、東部地區的鷹潭話、中部地區的撫州話、西部地區的宜春話、西南部地區的吉安話。多數贛語方言的古濁聲母讀為送氣清音。
官話
現代所謂的官話,或稱官話方言等,主要指的是北方官話以及其衍生:指今日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南北部和西南、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以官話方言為母語的人約占漢語總人口的70%。上古漢語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逐漸演變成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在明清時期之后,現代的官話方言逐漸形成,同時與南方各方言的差異越來越大。隨著歷史的發展,官話方言亦分化為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東北-北京官話今天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新加ꤊY和馬來西亞則稱為華語)。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兩個。大多數官話方言沒有入聲。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官話的聲調較少。(這是因為大部分的官話方言只有平聲區分陰陽。)因此,官話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復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官話大致分為:
東北-北京官話等北方官話分布在北方東部,以北京話為代表。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烏蘇里江左岸部分地區、江蘇省贛榆縣等地,以大連話和煙臺話為代表。
中原官話分布在關中和中原,以西安話和洛陽話為代表。國外的東干語實際也是中原官話的一種。
蘭銀官話分布在西北,以蘭州話為代表。
西南官話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
江淮官話分布在南方東部,以揚州話為代表。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于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官話方言──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徐州、安徽阜陽、陜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臨汾等地區。由于華北官話是按照地域劃分而并不是依照語言特點劃分的,此種劃分已經過時。華北官話又重新劃分為了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等,現在采用此種劃分標準。
西北官話
行于山西、陜西大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等省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陜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于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范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北疆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云南、貴州、四川、重慶、陜西南部等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區)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分布在安徽省、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徐州、蚌埠.,江蘇省贛榆縣,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除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江淮官話同晉語一樣官話地位有待探討。而建議江淮官話的獨立依據主要有江淮官話有完整的入聲調,這是在其他官話中沒有的;還有江淮官話同其他官話區交流并不順暢,其他官話區并不容易聽懂江淮官話,因為江淮官話有不同于其他官話區的用字與語法,例如:"藏"用"囥"等,普通話中常說的"給我一本兒書",在江淮官話區說成"那本書把我"。
其他方言
其它大方言區(有爭議)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晉語試驗版
晉語:在山西大部以及陜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內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其白讀系統與典型的官話截然不同。以前及現在,有不少學者[誰?]將其歸于官話。
徽語:分布于安徽南部舊徽州府,江西東北部浮梁、婺源、德興,浙江西部舊嚴州府大部。與吳語有親緣關系,歷來有學者[誰?]主張歸于吳語。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學者[誰?]將其南部方言(桂南平話)歸于粵語,而將北部方言(桂北平話)當成孤立的土語存在。
未歸片的方言
瓦鄉話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部分山區。是瓦鄉人的母語,使用人口約40萬。瓦鄉話是一種融合了苗語和土家語特點的獨立的漢語方言,無法與任何其他漢語方言互通。
湘南土話主要通行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和郴州兩市較遠離城區的廣大鄉鎮地域,其使用者對內使用湘南土話,對外交流改用西南官話或者普通話。湘南土話既不屬于湘語、贛語,也不屬于客家話,更不屬于官話。湘南土話內部的各種土語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其中桂陽本地話比較特殊,與湘方言語調相似,但用詞語法與客家方言相似,主要流行于桂陽縣北半部、新田縣東部、臨武縣西北部等地的一些鄉鎮,大約30萬人使用。還有一種靠近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湘南土語,如新田土話的語音用詞復雜,桂陽本地話和新田土話之間出入很大,不能互通。
粵北土話(韶州土話)主要通行在廣東省北部的韶關等地,主要分布在粵北的鄉村。粵北土話古老而獨特,與湘南土話關系比較近,兩者可歸為同一類方言。
東江本地話(水源音)分布在廣東省惠州及其周邊的東江沿岸的一些地方,混合了客家話與粵語,但與兩者皆不同。
軍話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是一種官話與南方各種漢語方言混合的產物,易于流通。
占米話 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兼具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語的特點,但尚未被劃分至其中一種。
大鵬話 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南沿海一帶,兼具軍話、客家話和粵語的特點,但尚未被劃分至其中一種。
平洲話
邁話 主要分布在海南三亞一帶,是一種不確定隸屬關系的漢語方言,有學者認為其可能屬于粵語。
水源音 主要分布于惠州和河源,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土語群,在語言分類歸屬上有爭議,有的學者將其籠統并入客家話粵中片,有的學者主張將其劃入粵語惠河片,有的學者認為是獨立語言。
富馬話 主要分布于東方市四更鎮付馬村一帶,是一種以贛語、客家話成分為主體并摻有不少村話(仡隆語)、粵語、閩語的方言。
詳見:
普通話,來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9%80%9A%E8%AF%9D
漢語方言,來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1%89%E8%AF%AD%E6%96%B9%E8%A8%80
中國語言,來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AF%AD%E8%A8%80
※ 引述《cjwufu (2l4103vu86來信那三點想[)》之銘言:
: 標題: [問題] 普通話 四川話他們之間如何聽得懂阿
: 時間: Sat Sep 22 10:29:06 2018
:
: 明明都是中國人
:
: 四川話 閩南話 會不會有彼此都聽不懂的情況阿
:
: 還是只能用普通話溝通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85.4.64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_Life/M.1537583348.A.33C.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4.199.204.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_Life/M.1538112174.A.351.html
※ 編輯: YYLC (104.199.204.18), 09/28/2018 13:28:07
※ 編輯: YYLC (104.199.204.18), 09/28/2018 13:47:41
... <看更多>